跳至主要內容

破解致癌迷思!九層塔有毒?熱飲超過65度致癌?專家用實驗數據說真相

九層塔會吃進肝癌毒素?教授追查15年實驗報告

最近LINE群組又開始瘋傳「煮菜加九層塔等於吃毒」的訊息,還附上嚇人的醫學名詞。加州大學教授翻遍醫學資料庫,發現真相完全相反!

▍謠言起源:把「酚」當「粉」的烏龍翻譯

2006年起流傳的謠言提到九層塔含有「Eugenol」,誤譯為黃樟素致癌物。其實:

  • 正確名稱:丁子香酚(食品級天然化合物)
  • 實際用途:常用於牙科止痛,FDA核准安全成分
  • 致癌爭議:被誤植為「甲基丁子香酚」,兩者分子結構差很大!

▍老鼠實驗真相:要吃「幾百倍」才危險

教授查閱WHO文件發現關鍵差異:

  1. 實驗使用「純化甲基丁子香酚」注射
  2. 劑量換算:60公斤成人「每天生吃3公斤九層塔」連續1年
  3. 人體代謝快:24小時內隨尿液排出,不會累積

▍九層塔真實功效:多篇論文顯示「抗癌潛力」

翻找PubMed醫學資料庫,5篇相關研究都指向:

  • 抑制乳癌細胞生長(2017伊朗研究)
  • 抗氧化效果勝維生素C(2015印度期刊)
  • 台灣學者研究:所含槲皮素可抗發炎

手搖飲怕燙口?65度熱飲致癌說法被誇大

2016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(IARC)報告引發恐慌,其實媒體漏看3大重點:

▍關鍵字解密:「可能致癌」的真相

  • 適用對象:「飲用時溫度」 非飲品本身
  • 風險等級:Group 2A(對動物明確致癌,人類證據不足)
  • 同級物質:包括紅肉、夜班工作

▍溫度迷思:人體自帶防護機制

教授破解實驗盲點:

  • 老鼠實驗:直接灌65-70℃熱水到食道
  • 人類行為:舌尖碰到65℃會立刻吐掉
  • 真實情況:飲品入口會自然降溫5-10℃

▍台灣人喝熱飲習慣分析

食藥署調查顯示: 飲品類型 平均飲用溫度
現泡茶飲 58-63℃
美式咖啡 61-65℃
湯品類 68-72℃

多數人會「吹涼再喝」,真正入口溫度多低於60℃。專家建議:「嘴唇覺得舒服」就是安全溫度。


3招辨識致癌謠言

  1. 檢查成分名稱:中英文學名是否正確對應
  2. 換算實驗劑量:動物實驗多用極端條件
  3. 查看原始報告:媒體標題常過度簡化

下次看到「XX食物=致癌物」的訊息,先別急著分享!查證醫學期刊比轉傳更重要。

分類:飲食營養